2020年,注定是不同尋常的一年,新型肺炎疫情來勢洶洶,打破了人們正常的生活節奏,在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的政策下,化學教研組全體老師以實際行動踐行自己的教育使命,以滿滿的正能量和主動擔當的姿態,敬業奉獻在一線教學中。
求實創新、敬業奉獻的高一化學組
剛接到學校通知要進行線上教學時,老師們心中難免有一些忐忑和茫然:隔著屏幕如何調動課堂氣氛,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如何有效進行作業批改,課堂進度與深度該如何把握等。面對這些問題,高一化學組在孫海波老師帶領下,充分利用QQ電話、群聊等網絡工具精心備課,討論問題解決方案。同時,各個老師也發揮所長,緊抓學生的興趣點,讓學生盡可能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課堂中。就這樣經過老師們不斷的交流、修正、進步,歷時兩個月的線上教學,老師們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網絡主播”。
李婷老師是個很有創意的老師,為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知識點進行包裝,引入故事,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不斷思考,撥開迷霧,逐步掌握知識點。例如在講氮的循環一節,將課包裝成了探秘魔鬼谷,在講原電池時,引入格林太太的牙疼之謎,引導學生層層思考。在前置作業的編寫上,更是跳出以往的作業模式,利用在家上網的便利,作業形式可以是制作模型,可以是利用KingDraw軟件繪制3D模型,可以是圖片作業,可以是語音作業,通過多角度吸引學生完成作業。
有機化合物知識抽象,需要較強的空間想象力,居家學習難度較大。曹向輝老師在引入環節,結合當下疫情防控中涌現出的無私奉獻的白衣天使,引導學生建立遠大的人生目標,同時又介紹了網絡熱議的瑞德西韋,激發學生學習有機化學的極大熱情。在介紹立體結構時穿插微課降低思維難度。學生們課前通過親手制作烷烴的立體模型,逐漸建立起了有機化合物的思維模式,為以后更復雜有機物的學習,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畢紅艷老師《化學品的合理使用》一課,通過連線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常見藥品的作用,將化學知識生活化,拉近了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學會化學的同時學會生活。
朱曉老師在《化學反應速率》一節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構建認知框架,提高知識的應用、遷移能力。本節課的引入從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化學現象入手,貼近現實生活,真正的體現“化學,來源于生活”的理念。
付立軍老師的復習課很好地利用了思維導圖,讓整章的知識結構和重難點清晰可見。學生通過思維導圖進行學習,真正提高了學習效率,增進了對整章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能力。比如在第五章《硫及其化合物》復習課中,通過思維導圖一目了然,學生知道本章以物質分類的視角從硫單質、氧化物和含氧酸認識了硫元素,并且準確把握了濃硫酸的特性、二氧化硫的漂白性等是本章重難點。
作為組長,孫海波老師在集體備課的時候就一直強調,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達到教學效益最大化,讓孩子們喜歡上化學,愛上化學。在講課過程中,通過結合當前形式、根據講授內容,對孩子們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擔當精神。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鉆研奮進的高二化學組
疫情防控特殊時期令我們的教學從傳統的教室課堂轉變為師生分處互聯網兩端的空中課堂,這學期化學開啟的《有機化學基礎》教學對老師們而言也是第一次。縱有各種挑戰,老師們不畏困難,開展各種網絡授課策略、技巧的學習,同時下大力氣進行學科研究,老師們說每個知識點、每個專業術語都要對孩子們負責,支撐課堂的課本、教參、大學課本要一遍遍翻閱,聯系學生了解學情,提前一周做好前置作業和課件,同時加上集體備課大家共同的智慧,之后一遍遍完善,時刻秉持著課堂內容、教學設計“永遠沒有最完美”的初心而努力。
老師們巧妙的利用疫情與多節化學課堂內容相結合,不僅讓知識活起來,讓學生體會到化學對生產、生活的貢獻,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愛國熱情、立德樹人的好契機。
周愛玲老師的課前活動豐富多樣,有“詩詞中的化學系列”“鑒寶”等。每個課前活動與課堂內容相結合,調動學生興趣引領學生進入課堂狀態,同時進行了傳統科技文化、高考生活題的滲透。
胡洋老師語言精練、沉穩,語速適中,課堂節奏與學生磨合良好,學生學習情況把握精準,并在課堂中及時反饋。
荊曉老師對教材內容、課標要求把握到位。上課期間,利用留言區、連麥、學生講題視頻等功能與學生互動連接。
潘翠翠老師善于調動學生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有機模型的制作,克服了學生空間想象力差的問題,對有機物的結構及反應原理的學習有很大的推動作用。
徐曉娜老師的《周練講評課》,學情分析到位,重難點突出,方法指導到位,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進行細致的歸納總結。
在家教學,對老師們是挑戰,對學生更是挑戰。老師們利用易課堂批閱作業,QQ、微信與學生進行答疑并單線指導,及時反饋學生學習效果,準確把握學生學習動態,盡最大努力提高學生在家學習的實效性。
精準、精細、敬業拼搏的高三備課組
1、時事與學科融合,體現學科價值、社會責任
2、互動、高效、務實的網上教學實踐
(1) 全體覆蓋 對點答疑
(2) 學生互助 生生互動
(3) 屏幕分享,師生互動
(4) 追本溯源、回扣課本
(5) 作業打卡 悉心批改
(6) 把握數據 精準備考
(7) 專題視頻 分層提升